現在,繼續升級!
1.提煉劇本感動人的元素,其實就是戲劇的基本元素:衝突(矛盾)。
2.人生,就是一連串衝突的歷程;生命誕生就是走向結束的開始。我們熱愛真實卻總是在違背它,因此我們努力修飾自己、而嘲笑追求反璞歸真的一絲不掛。
3.面對衝突,是思考的開始。而戲劇,就是要掌握它,表現它,如此才有張力!更重要的是:讓人們在看戲的過程面對自己。
*4.我們一定會對這些天資聰穎的人質疑:太笨了吧?為何不替自己多謀點好處?為何只會想到甚麼社稷、民生,結果呢?一個比一個倒楣,真讓人不敢領教。(反諷)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
寫(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劇本的人,應該要設計一個普通人的角色來跟他們做衝突、矛盾性的對話、表演,才能表現出戲劇的舞台張力,文學映照人心的效果。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讀書人,總有點理想吧?資料顯示,這些很有才華的文學家,當時都曾因為文學創作,讓皇上(那至高無上的權力者)深深著迷,召喚到身邊,讓文學家的真誠陪伴他,帶給一個威權者精神的慰藉與安全感。
但也因此身陷於權力核心的爭奪戰,麻煩與災難就跟著來了。
自幼聰穎,令人羨慕,日後也因此而有機會置身權力核心,是福?是禍?有誰比學文學的人清楚?
掌握住人事物的衝突點,然後可練習經營緊湊感!
5.劇情每進行到一個階段,就表演一個衝突,目地是要避免劇場冷場,例如:
a.第七組的李白、杜甫劇本;二人之間的感嘆對話未免沉悶了些,若是加進一個能夠說明人生衝突的對話(往往是見多識廣、善解人意的藝、歌妓),效果如何?
b.陶淵明劇,就是缺乏對歷史的理解,未能掌握當時知識份子遭遇政治謀殺的高機率而被迫裝瘋賣傻的衝突點,變成了搞笑鬧劇的遺憾,缺乏映照人心的戲劇藝術,就不適合搬上舞台了。
熱鬧感、娛樂感中的隱喻、反諷
a.司馬遷劇的魔幻寫實,能夠讓觀眾省思死刑存廢爭論中的現代人權觀。用出版社的經營來表現文學創作的流通、推廣對於創作者勝過生命的重要性等。應該可以很感人,但是需要經營緊湊或張力。
b.司馬相如那齣劇,就能夠把握住舞台的熱鬧性、音樂性、藝術性,只需要再琢磨出文君那哀怨裊繞的樂府詩歌韻味(這不容易,要求助於音樂系作曲吧?),大眾趣味的效果應該很完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