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左丘明的時代背景

在這篇章中~ 還不是那麼直接的來研究國語 & 左傳

我們想先來看看這些作品的成書年代還有歷史背景

了解其背景有助於我們了解作品 & 作家

是什麼樣一個世代塑造了那麼多的哲人?

左丘明在這樣一個世代中又是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讓我們先一起來聊聊這樣一個時代背景吧!

春秋戰國時代流行兩種形式的散文:

1. 歷史散文

2. 哲理(諸子)散文

我們所要研究的左傳、國語、戰國策都屬於歷史散文。

春秋、戰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大的解放時代,

無論是政治、經濟和社會組織都起了劇烈的變化。

在這個新的時代中: 我們不難看出一些新的氣象

文化思想上: 非常的活躍, 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百家爭鳴)

文學歷史上: 詩的衰頹與散文的勃興

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偶然。

它是一個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思想特徵的時期

它是個百家爭鳴的大變革時期

要記錄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人們這麼豐富的社會思想意識。

劇烈的鬥爭還有詳細的歷史記載---詩歌已經不能擔負這樣的任務,

將之轉由了散文擔任這樣的工作。

這是時代的要求, 也是歷史賦予文學的新使命

了解這個時代變化發展的根源:

1. 生產力的進展與生產關係的變革

春秋、戰國時代生產工具的進步,最主要就是鐵器的使用。中國發現鐵器大約是在西周末年,但是到了春秋,尤其是戰國時代,鐵器已經普遍廣泛的使用起來了。

國語齊語云: 「美金以鑄劍戢,試豬狗馬;惡金以鑄鉏夷斤斸,試諸壤土。」美金是青銅,用來製劍,惡金是鐵,用來作農具。春秋後期,晉國用鐵來鑄造刑鼎,這是非常可信的。到了戰國,鐵器使用的範圍更為廣泛。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 滕文公)

到了戰國時期,鐵器不僅僅是製造農業工藝的器具,而且擴充到了兵器。

在江淹銅劍讚序中:「古者以銅為兵,……明知春秋迄於戰國,戰國至於秦時,攻爭紛亂,兵革互興,銅既不充給,故以鐵足之。鑄銅既難,求鐵甚易,是故銅兵轉少,鐵兵轉多。」除了兵器,整個農具、手工業、商業都在這個時期大為進步。

2.經濟發生變化帶給政治、社會的影響力

因著農業生產力的進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潤,於是統治階級都注意到這樣一個方面去。在春秋時代尚有一百餘國,到戰國時只剩七國,這都是當時各國掠奪、兼併土地的結果,也是農業發達下間接影響的結果。孟子說:「今之世君者皆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在這樣一個激烈兼併戰爭和階級鬥爭中,一面促成中國統一的道路,一面也替奴隸制度社會轉變為封建社會造成物質條件,商人在這個時代也真是大大的抬頭。而在這樣經濟發展下,農民所受的努更是難以言喻的。

在政治方面:我們看左傳、國語、戰國策都不難看出政界人物的興替。最值得注意的是士階層的出現。這些士的成分很雜,有地主、沒落的貴族、社會中下層人士。像孔子以教書糊口,學術界也因此得到了解放,各方人士互相交換知識,促進文化思想的興盛。

3.思想上:

在當時的經濟政治制度以及社會組織起了空前變化的過程中,面對著社會上的各種矛盾和階級關係的變化、勞苦人民的窮困生活,自然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思想。於是產生了諸子哲學時代。孟子說:「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莊子天下篇說:「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他們把原因歸於「聖王不作」、「聖賢不明」當然是錯誤的,但當時學術思想的發達,卻是實在的事情。

4.最後,春秋戰國時期,國與國的併吞、人與人的殺戮、就貴族的沒落、新人物的興起……。在政治上演著激烈的變化;歷史上促成了進步的史觀。在這些思想基礎上面,對於這些興亡盛衰的人類史蹟,會更詳細的記錄下來。這樣繁雜的工作也不在是詩歌可以擔負的幾的任務,因此記事的歷史散文、思想的哲人散文就這麼蓬勃發展了。孟子說:「詩亡然後春秋作」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的。

最後要說的是,在研究人物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去了解他們的時代背景。我們可以知道這一個時期的散文,不僅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反映了社會上的諸般矛盾,揭露著統治階級的黑暗,而在散文的體材和語言上,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還有進步。

從奴隸社會銅器銘文和尚書中僵硬古板的形體解放出來,而使得散文的語言從以往的規範化道通俗化、敘事上、說理上、氣勢上、流暢感皆富有邏輯和高度的藝術成就,成為古代散文的典範。(參考中國文學發展史、google)

1 則留言:

  1. 一鳴驚人的宛婷!快來讀它,保證勝過你自己摸索一個月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