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在白居易的背後

拼圖遊戲
組別:第四組【韓詩穎、蘇苑真、李俊毅】
拼圖主角:白居易
一、 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原文】  四月十日夜,樂天白:
  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二年矣。人生幾何,離闊如此!況以膠漆之心,置於胡越之身,進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牽攣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實為之,謂之奈何!
  僕初到潯陽時,有熊孺登來,得足下前年病甚時一札,上報疾狀,次敘病心,終論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際,不暇及他,惟收數帙文章,封題其上,曰:『他日送達白二十二郎,便請以代書。』」悲哉!微之於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聞僕左降詩,云: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僕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且置是事,略敘近懷。
  僕自到九江,已涉三載,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無恙。長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諸院孤小弟妺六、七人,提挈同來。昔所牽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飢飽:此一泰也。
  江州風候稍涼,地少瘴癘,乃至蛇虺蚊蚋,雖有甚稀。湓魚頗肥,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僕門內之口雖不少,司馬之俸雖不多,量入儉用,亦可自給,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
  僕去年秋始遊盧山,到東、西二林間香爐峰下,見雲水泉石,勝絕第一,愛不能捨,因置草堂前有喬松十數株,修竹千餘竿;青蘿為牆垣,白石為橋道;流水周於舍下,飛泉落於簷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殫記。每一獨往,動彌旬日,平生所好者,盡在其中,不惟忘歸,可以終老:此三泰也。
  計足下久得僕書,必加憂望;今故錄三泰,以先奉報。其餘事況,條寫如後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書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筆,隨意亂書,封題之時,不覺欲曙。舉頭但見山僧一、兩人,或坐或睡;又聞山猿谷鳥,哀鳴啾啾。平生故人,去我萬里。瞥然塵念,此際蹔生。餘習所牽,便成三韻云:
  「憶昔封書與君夜,金鑾殿後欲明天。今夜封書在何處?廬山庵裡曉燈前。籠鳥檻猿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
  微之,微之!此夕此心,君知之乎! 
   樂天頓首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絃絃掩抑聲聲思,似訴生平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撚抺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
水泉冷澀絃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鎗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妬。武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求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紅妝淚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喞喞。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城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絃絃轉急。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長恨歌》─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  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  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  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  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  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  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兄弟皆列土,  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颻颻行復止,  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  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  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  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日轉回龍馭,  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霑衣,  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  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  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  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  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  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  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  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  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雲馭氣奔如電,  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  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  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  九華帳裏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髻半偏新睡覺,  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颻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  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  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裏恩愛絕,  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  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  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二、 白居易生平:
(i) 生存時代____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鞏縣(今河南鞏義),祖籍山西太原,卒於武宗會昌六年。貞元進士,官至校書郎、贊善大夫,後因宰相武元衡事貶江州司馬。長慶年間(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寶曆二年(825年),調任蘇州刺史,後任太子少傅,因不緣附黨人,乃移病分司東都。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最後卒於洛陽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晚年放意詩酒,號醉吟先生。初與元稹相酬詠,號為「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稱為「劉白」。著有《白氏長慶集》等。尊號為「詩魔」
(ii) 寫作背景___
(1)顯示生命有限,友情無價,歲月流逝,年近半百,不知道天南地北、人各一方的境況何時才能了結?
(2)作者和收信人政見相同,詩風一致,訂交以來,友誼深摯,如今卻南北異處,人各一方,相思而不得相見,
(3)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暗殺。白居易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因而觸怒權貴,以“越職言事”被貶江州。從金鑾殿到廬山庵,作者自然不平而鳴,憤懣不已。這不就是傾軋,宦海沉浮所引起的結果嗎?作者的滿腹怨恨,只能表現為呼天搶地的呼喊:“天實為之,謂之奈何!”反映出詩人不平而又無奈的心情。
(4)作者處處從收信人一方著想落筆,說微之在病重時尚不忘記給他寫信,且嫌信不能盡意,又以“數帙文章,請以代書”,深得作者之心。
★此信寫於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四十七歲。是年,白居易在江州司馬任上已度過了三個年頭,也是他進士及第後從政的第十八年。所謂司馬,本是地方刺史官屬下掌管軍事的副職,但中唐時的州司馬,不過是承襲舊制、虛設備員而已,實際上已成為冗員散職,常常用來安排貶謫的官員。經歷了十八年的宦海風波,貶官南下,擔任有職無權的司馬,對於才華橫溢的白居易是一次最沉重的打擊。在經歷了痛苦的思想鬥爭後,他內心蓄積著的憤慨和憂傷,思想上的矛盾和牢騷。除了付之廬山山水,只能訴之筆墨,因而滿懷真情,寫出了這封深摯動人的書信。
★元和十年(815)自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這對他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他雖感不平,但思想上和政治態度上卻從此走向消極。他開始把儒家的“樂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保和”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糅合起來,作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寶,作為精神上的寄托。在被貶的第三年即元和十二年的春天,他在廬山的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建成一座“三間兩柱,二室四牖”的草堂。那裡可以“仰觀山,俯聽泉,停晚竹樹雲石”,並准備“終老於斯”(《草堂記》)。這篇《與元微之書》,就是在草堂寫的。這封信真實地反映了他當時走向消極的思想狀況。
◎〈琵琶行〉句數88 字數616
  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西元八一六),時白居易四十五歲,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第二年秋天,聞潯陽江上琵琶聲,因商婦之感今傷昔,引起自身遷謫之意,故作此詩。本詩的創作意圖,不只在敘寫琵琶女天涯淪落的苦難,更在抒寫自己天涯淪落的憾恨。「同是天涯淪落人」一語,可見全篇寫作的旨趣。先寫淪落之人,次寫淪落之聲,再敘淪落之事,而以抒發淪落之恨作結。以「淪落」二字貫穿全詩,不僅引人入勝,而且感人至深。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人物---->作于他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淒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鬱悲淒之情。內容-----> 詩人把一個倡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體裁---> 長句:指七言古詩。
表現手法---->在這裡,詩人把一個倡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長恨歌》句數120 字數840描寫當時人們最感興趣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前半篇對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理朝政而導致安史之亂有所諷刺,這是引起「長恨」的原因。後半篇卻以充滿同情筆法描寫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詩的主題思想從諷刺轉為同情和美化李,楊的執著愛情。這是長恨的正文。在藝術的表現上,前半篇寫實,後半篇穿插虛構的情節和幻想的仙境。全詩語言聲調優美,抒情和敘事交融一體,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作於元和元年(八○六), 當時詩人正在今陝西同至縣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裡,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表現手法)敘述了(裡面人物)<----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裡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
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舖敘、抒寫出來,
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表現手法)
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體裁-->白居易與新樂府詩:
元和四年(809),白居易摹仿杜甫的樂府詩,寫成《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篇,繼承了杜甫”三史”、”三別”、《悲陳陶》、《留花門》等詩的優良傳統,立新意、標新題,從內容到形式,較之杜甫以前的舊樂府都有所創新。
它們揭露了政治的黑暗和統治者的無恥荒淫,反映了老百姓的苦。
從自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創作目的在於諷諫皇上,”兼濟”民生。
○ 文學主張:1.(文人詩)不合樂,只能誦。
2. 內容側重寫實,以反映社會問題為主。
3.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詩歌要能「上以補察時政,下以洩導人情」,「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聞。」
白居易以諷喻詩改革時政之舉,使他「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得罪權貴,以致遭貶江州司馬。故白居易之詩力求〔老嫗能解〕,為中唐社會寫實派代表。
三、疑點____
(a)唐朝官員喜愛流連妓院,那麼白居易也是嗎?
證據清人趙翼題《白香山集後》嘗有描繪其時之詩曰:「風流太守愛魂銷,到處春翹有舊遊;相見當時疏朝綱,尚無官吏宿娼條。」
《舊唐書•白居易傳》載:「初,居易罷杭州,歸洛陽,於履道里得故散騎常侍楊憑宅,竹木池館,有林泉之致。家妓樊素、小蠻者,能歌善舞。」白居易作詩讚道:「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北宋錢易《南部新書》載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嘗蓄妓,「白樂天任杭州刺史,攜妓還洛,後又遣回錢塘。故劉禹錫有詩答曰:『其那錢塘蘇小小,憶君淚染石榴裙。』。元、白二人交情好,有時相易其妓。
白居易詩《對酒吟》描寫:「公門衙退掩,妓席客來鋪。履舄從相近,謳吟任所須。」1997年,舒蕪在《讀書》雜誌第三期上發表《偉大詩人的不偉大的一面》,指責白居易狎妓而不尊重女性
白居易的《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遊,戲贈五十韻》寫盡了妓院的風情萬種。

如何看待此事___石繼航所著之《長安月下紅袖香:盛世浮華中的女子背影》一書所述,舒蕪之文有描繪白居易成為老淫魔之嫌,其書亦指白居易與家妓樊素和小蠻感情良好,但未知有否越軌事,然即使有,亦非狎玩,可說是兩情相悅。由此可知,白居易與妓之事,實非重要,且其時文人幾乎皆有,不應獨責白居易。
(b)白居易和元稹是同性戀嗎?
證據
信的第一段開頭和段尾,都有“微之微之”重疊呼喊受信人的名字,既親切又能動情,表現出發信人和受信人不同尋常的關係。
信的第二段是概述元微之來信內容及作者讀後動容之情。帶信人是熊孺登,時間是初到潯陽時,即元和十年(815),當時微之正在通州司馬任上,獲悉樂天貶謫江州的消息時正患瘧疾,纏綿於病榻,驚痛之余寫下了這封感情色彩濃重的書信。信的內容有三:① 報告病狀。②敘述病後心態。③論述二人平生交誼緣分,最後附七絕詩一首,詩題為《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信後附詩,不僅顯示了兩位詩人的身份,也使寫信人的感情表達得更加充分。可謂凄切動人,情誼深厚。全詩意境有三:一日“夜境”。“殘燈”、“此夕”、“暗風吹雨”諸意像,均說明作者是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聽到摯友貶謫消息的。二日“病境”。“垂死病中驚坐起”,說明元稹即在病重時,也為樂天遭貶吃驚不已,暗示兩人關系非同一般。
最後兩句以“籠鳥檻猿”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當時元稹被貶為通州司馬),坎坷之命運相同,但他們只要一息尚存,相見相親的願望就一日不止。“人間相見是何年”,以反詰語氣,表達出詩人對摯友元稹的強烈思念。
【你對於友人,尤其是男性對男性的狀況,有可能思念一個人到這步田地嗎?】
(c)你相信七個月大的小孩能識之無?
史料上記載著白居易被視為展現聰明才智年齡最小的「神童」,因為他在七個月的時候,就「認識」字了。 他的「識字」,起於保姆偶然的啟發。保姆抱著七個月的他,站在書屏前,把著他的小手,指著屏上的「之」字,口中便唸:「之」。又指著「無」字,口中便唸「無」。這哄小孩的遊戲,玩了幾遍之後,不需保母抓著手,他自己在聽到「之」時,便自動用手指「之」。聽到「無」時,又會正確無誤的指「無」。屢試不爽。便以「神童」;正確一點說,該是「神嬰」,聞名於親友鄰里間了。
問題是:你七個月的時候能夠說話嗎?我媽說我兩歲才開始會說話,也聽說過隔壁家的大華一歲兩個月才剛會發聲而已,為什麼白居易七個月就可以說出這兩個字?
(d) 白居易對楊貴妃和唐玄宗所抱持的態度究竟是讚訟或是貶低?
白居易在〈長恨歌〉裡既有諷刺又有讚美的複雜主題的直接源頭。
〈長恨歌〉開頭一句就是”漢皇重色思傾國”,說的也是一個古代君王種愛美女的故事。當然,以漢喻唐,本是唐代詩人慣用的手法,白居易用漢武帝來比擬唐玄宗,好像也是一種習慣性的寫法。漢武帝後來的所作所為證明他確實是好色成性,陳阿嬌、衛子夫、李夫人…….。可見〈長恨歌〉開頭就拈出”漢皇重色思傾國”的句子,絕不是隨意寫寫的。與漢武帝一樣,唐玄宗也是個好色之徒。開元年間,唐玄宗曾派出使者四處尋找美女,充實後宮,號稱”花鳥使”。在唐玄宗眾多的後宮嬪妃中,他曾寵幸趙麗妃、皇甫德儀與劉才人等,後來又專寵武惠妃。直到開元二十五年(737)武惠妃死後,唐玄宗才移情別戀。有意思的是唐玄宗的新寵不是別人,正是武惠妃親自為他與唐玄宗的親生兒子選定的妃子楊玉環。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方39歲的武惠妃突然去世。武惠妃萬萬沒想到的是,他親自為愛子選定的妃子楊玉環,日後竟成了夫君唐玄宗的新寵,而且得到的寵愛比他本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長恨歌〉對某些史實的迴避
既然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曾經存在公公與兒媳婦的關係,那麼兩人的愛情當然有違於公認的倫理準則。如果〈長恨歌〉如實地對李、楊的真實關係進行揭露,它就會變成一首以諷刺為主旨的作品。而事實上〈長恨歌〉的主題卻是歌頌李、楊愛情。

〈長恨歌〉裡是這樣敘述唐玄宗與楊貴妃結合的過程的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白居易這樣寫只是”為尊者讀”而已。況且唐玄宗把已經成為壽王妃的楊玉環占為己有,無疑是一種有違天理人倫的不正當行為,作為唐朝臣子的白居易,是不可能在〈長恨歌〉這樣的敘事長詩中直接予以揭露的。
(e) 何以白居易對琵琶女的遭遇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
A:白居易與琵琶女兩人惺惺相惜,是因為:
1.他們都同具有出類拔萃的才能 (琵琶女具有高超彈琴的技能,從"曲罷曾叫善才服"可得知;而白居易則有超強作詩才幹,其詩文俱佳、平易近人)
2.兩人都同遭昔盛今衰的劇變 (琵琶女從"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的盛況到"門前冷落車馬稀"的衰敗;而白居易則是從"校書郎"官職被貶到"江州司馬")
3.他們都同懷著苦悶的情緒 (從琵琶女的"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可知道;而白居易則是從"杜鵑啼血猿哀鳴"的心境可以看出)
4.兩人都同飽嚐孤寂悽涼的滋味 (從琵琶女的"去來江口守空船,遶船月明江水寒"的情境可知道;而白居易則是從"被貶官"這地方可以看出)
→為何淪落人卻對元稹隻字未提?難道元稹與白就非淪落人嗎?
→有可能只聽到琵琶聲就有如此的慨嘆嗎?這麼短的時間內如何對此女的了解如此深刻?是否關係也非比尋常?

1 則留言:

  1. B+
    1.調理雜亂,在推測研判過程上沒有整理出合情合理的因果關係
    2.詩人性情ˋ政壇官場上的表現欠佳,兩者之間是互為因果或者
    完全無關?幾乎只是把資料堆在一起,而未用心思去理出一個線
    索,讓人可以根據來想像曠世詩人的神采或典範
    3.對於情感的性傾向推測也未作出與當事人藝術天份是否有關聯的推測,侷限於八卦層次而已‧
    4.對於白居易年極幼即識字的故事,你們所提出的質疑,完全經不起醫學檢驗,因為古今語文方面天賦異稟的事例多不勝舉.卻僅舉你自身經驗為例證而疑之,恐會遭人竊笑吧?
    這一點我已於前篇作業批示過意見,你們卻仍堅持如故,到底有沒有在看我的意見?
    用點心思吧,別浪費了潛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