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農業社會的讀書人都花很長的時間讀書、應付考試、又很早就必須成立家室,養家活口,這些,都是舊社會男人年紀輕輕就必須承受的壓力,他們有何面對之道?
1.有二本小說可以提供密集的線索:老殘遊記、儒林外史,不妨翻來看看。
2.詩人創作的詩歌、詞賦,種種跡象顯示,常常被歌妓、庶民傳唱─最有名的二個例子是唐朝a.白居易:「童子解吟長恨曲」。b.柳永,被號稱:「有井水的地方,就有柳永的歌詞」,他們從中可以獲得什麼代價? 請從明清小說追蹤各種線索,顯示文人的生活其實都很優質。
3.方文山寫歌讓周杰倫唱,因此賺取利益不少。李宗盛、劉家昌等也是靠寫歌詞,大牟其利,誰說文學創作會餓死人?全都是因為太嚴肅、僵化所造成的。
4.翻閱中國文學史,會發現從元朝開始,種種跡象顯示,讀書人似乎開竅了,他們不再侷限於單一價值:從政,以謀求社會改革。
他們發現依賴寫傳奇、戲曲、小說賺庶民的錢,身家既安全〈不需擔憂因言詞惹禍上身〉,報酬率也很不錯,而依賴學識、想像力創作,所需本錢很小,甚至可說是無本生意吧?
5.頓悟了嗎?關鍵在於創作者是否具備一個經營的頭腦。許多證據顯示:莎士比亞根本就是個精明的劇場經營者!
6.文藝創作者,還需要膽識與見識;別看鄧麗君當年紅遍大陸,她可沒賺到半毛
錢版稅,那是個還未改革開放的社會,誰敢去賣唱片談版稅?全都是白聽的。
當年,演藝人員多到星、馬唱歌聽秀賺錢,都必須拿二本護照才能暢通無阻,曾
被批「不愛國」,如今鄧麗君卻被封為「愛國歌手」,諷刺吧?
7.還有「格局」,以下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