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第九組-陶淵明

陶淵明

《漢魏六朝文學論集》陶淵明為一個服膺自然的玄學信仰者
  陶淵明以服膺自然為基本思想,並不是由於獨立的個人因素,而是有諸多的環境背景,包括政治、哲學、家庭和個性等等,可以說即是來自對整個人生的情緒體驗,奠定了陶淵明清淡、真淳、放曠的生命態度。

陶淵明自然思想的淵源,第一個來自於天性。
  我們可以在〈歸園田居〉的第一首詩中讀到他的自白:「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五柳先生傳〉中描述自己:「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歸去來辭〉中云:「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道出自己從小便喜愛逍遙自在於山水中,個性簡樸寧靜,不追慕世俗的榮利。

第二個來自於他的家庭影響。
  〈命子〉:「於皇仁考,淡焉虛止。寄跡風雲,冥茲慍喜。」詩中說他父親個性簡淡,喜愛自然。雖然其父在他年幼之時便去世,但父親這種個性,應該會造成簡淡的家風,多少會給他留下一些影響。除了父親之外,他也受到外祖父的影響。陶淵明常說的「自然」-這個觀念形成他一生思想主要的骨幹。從他外祖父孟嘉可以找到根源。孟老先生是個蕭散放達的人物,陶淵明大部分的性情就像是從他摹寫下來的。

第三個是時代的影響。陳寅恪先生說:「淵明之思想為承襲魏晉清談演變之結果,及依據其家是信仰道教之自然說,而創改之新自然說。」
魏晉六朝那是一個文化思想比較自由開放的時代,反映在精神領域裡,便是人的主題與人的自覺,正因為這樣,才可能在那充滿了動盪和灰色的時代中誕生出瀟灑不群、飄逸自得的魏晉風度,同時賦予其以積極的意義和深沉的美學力量。
陶淵明可以看做是「魏晉風度」的一個人格化的理想代表。陶淵明的所謂超脫塵世,實際上與稽康的沉湎酒中一樣,只是一種外在現象。他所表現的指是一種對政治鬥爭十分自覺的退避。而把精神的安慰寄託在農村的生活飲酒、讀書、作詩上。他沒有後期封建社會士大夫對整個人生社會的空漠之感,相反對人生、生活、社會有著很高的興致。

陶淵明為何隱居呢????????

  在傳統的觀念中,隱士是亂世的產物。亂世中,士人不易保持清操,不易施展抱負,只能做一個腐敗或者暴虐政權、荼毒百姓的幫兇。胸懷高遠,憂國憂民的士者不願做當政者的工具,就只好放棄士宦之路,成了隱士。我們認為,隱逸可以被解讀成為一種逃避,一種不合作的理念。
  公孫夢《文選抄》說:「隱者有三種:一者求於道術,絕棄喧囂,以居山林。二者無被徵召,廢於行業,真隱人也。三者求名譽,詐在山林,望大官職,召即出仕,非隱人也,徵召而已。」
  我們探究陶淵明歸隱後的作品,舉例來說像是:「豈止仁義可蹈,抑乃爵祿可辭。」可以發現他是一個真正徹底擺脫官場,不為名利動心的真隱者。但是陶淵明的隱並不是遺世獨居,孤標傲世的,他對世間仍然深情關注,牽掛不休。這點正是他雖然隱逸,卻沒有與世間脫節,而受後人重視喜愛的原因。



第九組組員:江欣憶、蔡宜庭、陳筱萍

1 則留言:

  1. A-1.所參考的資料水平很不錯。
    2.但是,所蒐集的原著太少
    3.平衡一下,可獲得的啟發就會更大了。
    加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