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第七組 杜甫

組員:沈嘉祥 王宥傑

續第三步驟:

1.杜甫生前,不只生活困頓,詩名亦困厄,例如;元結《篋中集》、高仲武《中興間氣集》未選錄杜詩。
杜甫作品中,也常流露其投詩干謁無人見賞的心情,例如:「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取自〈南征〉)。

然而,於後世中杜甫「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創作特色,卻深受仿效推從,尤其是清代以後,諸家評點、箋註杜詩,可謂盛於一時,仇兆鰲《杜詩詳註》25卷,更列入四庫全書之中,而詩家以「學杜」為標榜號召者,更是不勝枚舉。杜詩遂成為有唐詩家中,在清代影響最鉅、也最深遠者。

至於對於杜甫究竟是為聖還是落魄之人,我想就當時現實而言杜甫是極為落魄潦倒的吧!可是那份愛國情操,詩作中所透露出的情感,都足以說明他之所以為詩聖的原因了!

2.對於杜甫所寫的作品,我想,要說我們感受深刻其實會顯的有點濫情,因為我們在這個時代上的背景有所不同,因此很難有像杜甫這般強烈的感受,畢竟比起當時戰亂頻繁百姓顛沛流離的情景下,相對於說在目前這個時代大部分國家來說,我們是比起當時還要和平許多的,但是我們仍能從杜甫的詩中揣摩於一點點意象來,所以就我的感覺來說,感動是有的,但不至於說是能了解他的詩甚至是同化他的詩,以上是我的見解。

3.至於杜甫的結局,他的死因有很多的說法,不同的說法中又有許多不同的解釋。
一說,是「啖牛肉白酒而死」,是較為傳統的說法。

據《舊唐書.杜甫傳》載:「永泰二年(當作大曆五年)啖牛肉白酒,一夕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新唐書》也記載:「大曆中,出瞿塘……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看來,杜甫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是傳統權威的說法。但是,牛肉白酒是怎樣使杜甫致死的?人們又有不同的解釋。唐人鄧處海指明:杜甫是吃得過多,脹飫而死的。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對杜甫的死因作過專門的論述。他認為杜甫確實死於牛肉白酒,但不是「飫死」,而是由於中毒。郭老分析說:杜甫阻水耒陽時,正直暑天,聶令送來的牛肉白酒杜甫一次沒吃完,剩下的由於冷藏不好腐敗了。腐肉是有毒的,尤其在腐敗後的二十四至二十八小時毒性最烈。杜甫吃了腐肉又有白酒加速毒素在血液中循環,很快就死亡了。

二說,是杜甫死於溺水。

最早是唐人李觀在《杜甫補遺》中提出的。書云:「甫往耒陽,聶令不禮。一日,過江上洲中,醉宿酒家,是夕江水暴漲,為驚湍漂漫,其屍不知落於何處。洎玄宗還南內,思子美,詔天下求之,聶令乃積空土於江上,曰:『子美為牛肉白酒脹飫而死,葬於此矣!』對這種說法,眾多的人認為是無稽之談,後世有鄧昂、錢謙益諸家為之辨誣。

三說,則說杜甫是病死湘江舟中的觀點,為後世所較普遍接受與認為合理的事實。
大曆五年四月,湖南兵馬使臧玠作亂,當時在潭州貧病交加的杜甫倉皇攜家出逃,在耒陽縣境內的方田驛時,突然被大水所阻,只得泊瑜方田。杜甫在這裡五六天得不到食物,耒陽縣令聶氏聞訊著人送去食物。後因水勢不退,詩人只好掉頭下衡州。大水退後,聶令派人在江上尋找杜甫,不見蹤跡,當即斷定杜甫葬身大水,於是建了一座衣冠冢於耒陽縣北,以紀念杜甫。杜甫在大曆五年的一秋一冬都居於艙內,風痹病日益加劇,終致臥病舟中。偏偏這時他的幼女夭亡,於是在寫出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奉呈湖南親友》之後,這位偉大的詩人便盍然長辭了。杜甫死後,家人無力歸葬,遂暫厝偃師,葬於首陽山下。杜嗣業曾請元稹為他的祖父作墓誌銘,銘文中有「偏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享年五十有九。」因此,此銘文被作為杜甫病死香江舟中的證據。

其實究竟杜甫是死於哪一原因還有待商榷,畢竟說法總是以訛傳訛很難去證實其正確性如何,但就我的看法而言我是較為相信第三說的,因為這種說法比較符合邏輯性與因果關係。

參考於http://tw.myblog.yahoo.com/jw!kmSsSrmUERnM1w_gkVZSfU2f/article?mid=78

我想對於杜甫的ㄧ生,於政治上不得志,於詩作上尋無知音,於現實生活上亦落魄,對於他希望能為國家出份力的願望,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想杜甫也是極為鬱悶的吧!為何就沒有個說法,杜甫是因為對他所生已感到絕望,因此尋短而死呢?

1 則留言:

  1. A1.敘述文字通暢
    2.條理嚴謹,以上均為重要優點
    3.但是,作品看太少是重要缺失
    請快彌補
    4.對於猜測,十分鼓勵即刻進行探索,有探就肯定有收穫的,各式各樣的收穫都有可能,重要的是要付之行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