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第八組─李白

組別:第八組
組員:劉宛婷、王玟鈞、任巧薇、黃家祥

步驟(一):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大約是西元752年,他與朋友岑勳到嵩山的好友元丹丘的穎陽山居作客。三人登高宴飲,實為人生快事。李白當時正在「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便借酒興鼓動詩情,把胸中全部鬱結的塊壘,淋漓盡致的宣洩到這首千古名作之中。兩組排比之間又凸顯出大河的雄壯與人生的渺小之間的對比,加強了悲感,但卻是宏大氣氛中的悲,悲而不戚,沒有小家子氣。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此詩中的千古名句,是作者對自己人生價值的滿懷信心的肯定。「但願長醉不願醒」,讀來使人流淚。寫出這樣的話時,那是怎樣一種感情啊,詩人對自己的生活環境又是一種什麼感覺,聊可自慰的是,我們還明白:任何磨難對於人都是有報酬的,首先它讓人的思想更深刻、內心更善良和慈悲。「古來聖賢皆寂寞」,這句話有著很深的內涵,雖然有的人也想到了這是李白的自我表白。

《蜀道難》

噫籲噓,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 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呼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 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這首《蜀道難》是李白十六歲時所著,為李白最著名詩篇之一,全篇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為主線,以恢宏的氣勢,奇異的筆調寫盡蜀中山川的險峻雄奇,一吟三嘆,一瀉千里,磅礡豪放,姿肆縱橫,為千古之絕唱。詩雲:“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蜀道之難,難在上青天"這是詩人真正的寓意。"志在青天"說白了就是要了卻凡間的生與死得道成仙。處處都可能捕捉到詩人的精神追求,這哪是用世俗的幽憤、坎坷、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能解釋清楚的?而用浪漫主義、誇張、想像去解釋,更是望文生義,牽強附會。“志在青天”是這首詩的主題和寓意,然後以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詩浩若煙海,何以這首詩為千古絕唱?詩中雖以奇之又奇的筆墨盡展蜀中山川之險峻寓求道的艱險,然而讀罷卻是一種盪氣迴腸,橫空出世。何故?因為詩人寫境、寓境卻超越了彼境,不在其中。


《清平調三首》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這三首詩第一首以牡丹比貴妃,歌詠她的美豔;第二首運用典故,以帶露
之花比貴妃得寵;第三首兼詠貴妃和牡丹。這組詩構思精巧,詠花詠人,
緊密結合。詩中"雲想衣裳花想容"等都是清新自然的佳句。
當時,玄宗和貴妃對詩人的才華都很讚賞。據說後來高力士以詩中用了飛
燕、襄王的典故進讒,說是有譏諷貴妃與玄宗之意,使他們頓生疑忌,終
至把李白放出京城。
關於此詩有無寓義,歷來爭訟紛云。有人認為有寓義,說此詩第二手語含諷刺;把楊貴妃比做穢亂宮廷的趙飛燕,或是譏諷楊貴妃身材豐腴不如趙飛燕纖瘦苗條;從李白詩集中旅把楊貴非比做趙飛燕家以諷刺來看,此詩的寓義不是偶然的。只是此詩做得奇絕,立意巧妙,不仔細吟味不易看出罷了。這三首詩連貫起來看,寫的是唐明皇對妃子賞名花,終日不務國事縱情享樂,也並非純為對皇家的歌頌,而是「美中有刺」。


《行路難》

這三首詩做於被玄宗疏遠之後,仍希望立功以後再回去過隱逸生活。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希望漸漸幻滅的時候,他在長安去留的問題上仍然有著一段猶豫的過程,難以做出決定,這種矛盾複雜的心情突出地表現在行路難三首之中。

【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在這首詩裡,詩人盡情地傾吐了他徬徨苦悶的心情,名酒,他喝不下,好菜,他不能食,寶劍,他無處使,舉目四顧,哪裡也沒有出路,回去再過隱居生活吧,心裡又總是忘不了國家大事。雖然詩人深信他那"乘長風"、"濟滄海"的願望總有一天會得實現,但是眼前的出路到底在裡哪裡呢?

【行路難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
  行路難,歸去來!

在第二首中,詩人對不合理的政治現實提出強烈控訴:一方面是鬥雞走狗之徒的得意囂張,一方面渴望政治上有所做為的詩人自己卻被排斥在政治生活外,痛心地意識到玄宗已經不是一個可以寄予希望的君主,能夠折節下士、招攬賢才的燕昭王已死,更有誰能真正在政治上重用自己呢?於是詩人離開長安的念頭堅決起來了。

【行路難其三】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在第三首詩中,詩人進一步表示,他要離開長安不是想要仿效許由和伯夷、叔齊,去做孤高傲世的隱士,但是如果再留戀不去,古代伍子胥、屈原、李斯和陸機等人"功成不退皆殞身"的歷史悲劇再當前可能重演。他終於決定要離開長安,離開黑暗的政治漩渦,去過那縱情杯酒的放達適意的生活了。
在這三首詩中,詩人以強烈的情感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正直的、有抱負的詩人在黑暗現實的壓抑下產生的多麼沉痛的內心世界,激起對封建社會的強烈憎惡。同時,詩人在這些詩裡,積極樂觀的精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和明哲保身的消極情緒(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悲憤的控訴(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和深沉的失望(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錯綜的交織在一起。我們同情詩人,為詩人的遭遇感到不平;但也從中看到做為一個封建文人,他的世界觀中的消極面和軟弱性。

步驟(二):

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詩歌,大致可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一、 出蜀以前(701-725年)
二、 循江東遊到離開安陸縣(725-735年)
三、 移家東魯到離南陵入長安(736-742年)
四、 長安時期(742-744年)
五、 離開長安到長流夜郎(745-757年)
六、 巫山遇赦到病逝當塗(758-762年)

李白,字太白,出生於西域的碎葉。
李白的豪放,與其出生有關。李白的母親不是漢人,他在西域一帶長大,胡人騎馬射劍,痛快豪飲的風格,多少會感染李白的人生。所以李白詩中流瀉出那種淋漓酣暢的風格,當然其來有自。李白這一生好像是為名士,留下典範,他不是家庭的丈夫,孩子的父親,他是詩傳千古,豪情俠意的醉仙。
李白父親對他影響深遠,奠定了他日後文學發展的基石。由於家庭富裕,又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從小在父親的督責下開始接受文化教育,他學習的範圍相當廣泛,他說:「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做賦凌相如。」十五歲時,他又學習劍術。二十歲前後,又從一個叫趙處士的友人學習縱橫術。為了使自己成為有所作為的人,他勤奮學習,努力從各方面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有學識、有才能的人。在二十歲以後的幾年中,李白遊歷了蜀地不少的名勝古蹟。蜀中壯麗的山川,培育了李白壯闊的胸襟,豪邁的性格,和熱愛中國的思想感情。李白二十六歲的時候,他對自己的學業文章已很自負了,他的政治抱負和生活裡想也已確立,因此產生了要離開蜀國到廣闊的天地中去施展抱負、貢獻才能的要求。這幾年中培養起來的對大自然的愛慕,也驅使他渴望到中國各地去登覽山水,遊覽名勝。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夫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方之志,乃仗去國。辭親遠遊」。
從出蜀到遠遊,到寓居南陵,李白已在漫遊中渡過了十六個年頭。為了實現他宏大的抱負,他採用任俠、隱居、求仙訪道和謁見州郡長官等方式去同各種人物交遊。在這段過程中,他曾為經濟所困厄,曾遭到地方官吏的迫害,曾受到腐儒的訕笑;有時他也感到苦悶和徬徨,但是,所有這一切,都不能錯傷他的政治熱情,打擊不了他未實現宏大抱負而奮鬥的積極性。天寶元年正月,玄宗的徵召,在李白眼前展現了無限希望,他以為"揚眉吐氣,激昂青雲"的一天中於到來了。由於有徵召在先,入京以後又得到玉真公主和賀知章在玄宗面前的進一步稱譽,因此李白受到玄宗隆重的接見。但遺憾的是,李白所寄予希望的對象──唐玄宗,在他的早年還不失為一個勵精圖治、能夠任用賢才的開名君主,到了這個時候,卻早已轉為昏庸腐朽的人了,深居宮中,耽溺聲色,專事追求起荒淫侈糜的生活。
在失望之餘,李白上書玄宗,請求還山,離開了長安。李白在長安首尾三年,實際不過一年半左右時間。在政治上,他遭讒被謗,毫無建樹,最後被玄宗"禮貌地"逐出長安。但是這三年生活,卻使他有機會親眼看到當時朝廷政治的種種黑暗腐敗。在這樣的生活和思想基礎上,他以滿腔憤恨寫下了許多揭露和批判黑暗現實,具有很大現實意義的詩篇,使他的詩歌創作在反映現實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取得了新的成就。
李白離開京師之後,開始漫遊南北,從梁宋、齊魯而幽燕,又多次來往會稽、金陵、宜城之間。並和杜甫結下了不朽的友誼,兩人又一起和高適、李邑等詩人和大書法家登山臨水,詩酒往還。安史之亂時,李白為永王璘的幕僚,其後永王被指叛亂,李白也被牽連獲罪,幸得郭子儀相救免死,改為流放夜郎 (今貴州桐梓 ),途中雖獲赦,但在往投靠當塗令李陽冰途中病卒,享年六十二歲,著作有《李太白集》。
李白詩歌取材廣泛,想像豐富,多用誇飾的手法、生動的比喻去抒發其思想感情。他的詩歌又自由奔放,不拘格律。擅寫七言古詩和絕句,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被譽為「詩仙」。

步驟(三):

Q:李白撲朔迷離的身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對於“故里”一詞的理解,時人看法不一,這也被四地當做爭論李白故里的主要證據。學界通行的看法是,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他即於此出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25歲離蜀,長期在各地漫遊。李白27歲時在湖北安陸成婚,並定居於安陸。
由此來看,兩國四地都不能說是李白的“惟一故里”。以中國傳統為標準,李白的祖籍地甘肅秦安就是故里;參照美國的國籍認定法的標準,李白的出生地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就是故里;以幼年生活時間最長為標準,四川江油就是故里;以生活時間最長為標準,湖北安陸就是故里。

續第三步驟:
Q:天寶元年正月,受唐玄宗徵召入京的李白,在短短的三年間,從一開始備受寵愛到疏遠,最後落寞離開長安的原因?
事實上,玄宗之所以一度愛重李白,目的是要把李白當作一個御用文人,以滿足他的享樂要求。李白在翰林院的生活情況,就足以說明。《清平調三首》的產生經過也足以說明這一點。然而即使這樣的生活也未能維持多有。當玄宗覺得李白不是一個馴服的御用文人的時候,很快就將他疏遠了。從李白方面來說,玄宗之疏遠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那"戲萬乘如僚友,視儔列如草芥"的傲岸性格。杜甫《飲中八仙歌》描述李白在長安的表現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鄙夷權貴,無視封建秩序的叛逆精神是很可貴的,但對他的政治前途卻是不利的。對於李白,玄宗可以感興趣於一時,絕不會維持於長久。而那些權臣貴戚對李白的奧案態度自然更不會感到舒服,他們是看著玄宗行事的,一旦玄宗對李白感到厭倦,他們也就立刻逸言四起,群起毀謗和攻擊李白了。歷來為人民喜文樂到的"力士脫靴"故事正是李白傲岸性格的典型表現。高力士是服侍玄宗幾十年、最受玄宗寵信、最有權勢的一個人,當時朝廷命官的升遷,都是先巴結上了他才獲致將相高位的。這樣一個權傾內外、炙手可熱的宦官,在李白的眼裡卻是那麼渺小,對於脫靴之恥,高力士當然不會甘心忍受,銜恨在心。有一次,楊貴妃重新吟唱這三首詩,高力士乘機摘取其中"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兩句挑撥離說:"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楊貴妃從此深恨李白。據說玄宗曾三次打算任命李白以官職,都因楊貴妃的阻撓而作罷。而之後高力士與楊貴妃這兩個大紅人在玄宗耳邊不斷詆毀李白,久而久之,玄宗對李白也產生了厭倦之感,之後將之逐出長安。

Q:李白的劍術?
“托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
一直以來,世人都知道李白是一位“鬥酒詩百篇”的大詩人,然而,少有人知道,李白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古惑仔”。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的《俠客行》不僅僅在寫他所景仰的古時的俠客,同時在暗寫他自己的經歷。《新唐書•文苑傳》 特別指出,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李白在向別人推介自己的特長時曾說:“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明明白白地強調:自少年時,他就開始學 劍。他生怕別人會因為他的五短身材而瞧不起他的功夫,解釋性地說:“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義氣!”(《上韓朝宗》)。
  為了學劍術,提高武藝,李白又專門到山東。他在《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一詩中寫道:“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唐代文人裴敬寫過一篇文章《翰 林學士李公墓碑》,裏面講李白“常心許劍舞。裴將軍,予曾叔祖也。嘗投書曰:‘如白願出將軍門下’。”大唐有三絕,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 張旭和李白都是飲中八仙;裴將軍是李白的師父,是大唐第一劍客。李白作為裴旻的徒弟,其劍客身份確定無疑。
李白的身世,有相當高比例的史學家認為他是李建成一支的後代。李建成在玄武門事變中被殺,其家屬因避禍而逃往西域,雖為待罪之身,但若遇到大赦還是有機會重返仕途,因此世族的教育一般還是會繼續存在的。再者李白在成人之前所居住的地方─西域碎葉和四川綿竹,也都是邊陲不安靖的地帶,因此習武可以說是必備的一項生存技能。

Q:李白一生未參加科舉考試的原因?
唐代主要詩人中,只有李白沒有參加科考,這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李白自己的說法是:我是天才,懶得考進士。實際上這只是託詞,李白有他的難言之隱,他根本沒資格參加科舉考試,這跟他的身世有關。 
李白的祖上因為犯了法,被貶到當時的邊疆——碎葉城一帶。
  按照當時唐朝的律法,科舉制度雖然相對寬鬆,但對於考生的身份審查卻毫不馬虎。參加科舉考試,先要通過資格審查。審查中要註明:“郡縣鄉里名 籍”、“父祖它名”,此外還規定,如果家裏是做買賣的,或者關係比較近的親屬是做生意的,就不能來考進士;異民族的子孫也被排斥在外。當然,罪犯的後人更 沒有資格。
李白的身世,恰好都佔了:一是罪人之後,二是商人之子,且恐為異民族之子。這樣的出身,使他喊出了真真切切的牢騷:“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

參考資料出處:
東海大學中文系圖782.8415 1037─李白
東海大學中文系圖782.8415 4026-05─李白與中國傳統文化
http://tw.myblog.yahoo.com/jw!Ls0FcS2QFRlweq6RBTnwabuoog--/article?mid=63
http://hk.huaxia.com/zhwh/whrw/2010/05/1900941.html
奇摩知識+

2 則留言:

  1. 只顧堆砌資料,完全沒有整理顯得雜七雜八,像資源回收場
    1.從一個對政治充滿熱情的人到成為氣魄千古的詩人,這中間的
    落差完全沒有作思考;可以用今天的情況作對照,對政治投入很
    深的人大都從資深政經記者成為上叩應節目的名嘴,卻沒有半
    個成為詩人。因此可以推論:熱衷政治的才子會成為詩人而不
    是民代ˋ記者,是否有時代背景的因素在?也就是說,如果李白
    生在今日也不會以寫詩作為宣洩多餘政治熱情的管道?
    2.對於〈將進酒〉詩中的比喻與誇張,是詩人為了突顯什麼樣的
    內心感情?倒是可以做個推測或賞析,卻不作這樣的嘗試,卻反
    而只是作如下的推測:
    3.李白是外星人,李白妻子因過勞憔悴而失寵。
    甚至於對詩人的不參加科舉的推測理由也敘述得十分牽強。
    如果,能夠以現代國家公職人員的考試來對照,而作出較務實
    的判斷:不論是科舉考試,或是公職人員的考試,都是政府為了
    延攬人才而舉辦。為了全國性的公平起見,難免刻板僵硬的缺
    點,這對於有才氣的人,特別是詩人而言,會深深覺得受到壓抑
    甚至扼殺靈性等等的推測,這樣是否較合情合理?
    因為你們也有很長的青春歲月是受到考試的壓抑,而扼殺了許
    多人的創意與特殊才能,不是嗎?
    4.還有張冠李戴的混淆,太超過!
    因為你們接受了郭沫若對李白死因的理性判斷,卻完全搞錯了:
    郭認為是「腐脅疾」,而不是酒精中毒。
    你們再讀一次自己所找來的資料看看便知。
    5.而所謂詩人是外星人之說,更是無厘頭,形同搞笑,對自己的言
    論未免太不尊重了吧!

    所以,再給你們一次機會,重新整理過再提繳,增加一次自我成長的機會,這篇不予評分。有意見嗎?不然就儘快進行吧

    回覆刪除
  2. 已經全部重新整理過了,
    請老師過目以及指教,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