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組重新選定對象為歐陽修
。組員:呂思潔、郭婷瑋、葉怡妏、楊琇雅
。討論時間:2010/2/11
。討論方式:MSN會議
因阮老師提出我們原先鎖定的作家(王羲之),較偏向於書法家,而非文學家,希望我們慎重考慮,於是我們今日緊急展開檢討,但由於此次討論過於倉促,未能連絡到楊琇雅同學,故此次僅三人參與討論。
因我們已花了許多時間在原本的主題上,且四人對劇本方面也有了初步的考量,一開始我們三人非常掙扎,不希望放棄王羲之,但經過再三的思考與討論,我們還是決定重新開始,這樣的話我們就得盡快把前面的進度補上,於是思潔提議歐陽脩,理由是這位作家的生平我們較熟悉,可以很快上手,而且他的醉翁亭記一文,若能用在戲劇中可增加張力,也可從中了解到他的性格,接著怡妏認為蘇軾也是很好的選擇,他也是我們熟悉的作家,婷瑋也贊成,她說她有”蘇東坡傳”可供參考使用,這樣就不用去選購書籍,但思潔認為已有一組畫作組選定蘇軾,這樣的話這企劃的多元性是否會降低?於是大家又各自提出了蘇轍、韓愈、竹林七賢等人,但因作品數量,戲劇表現度難等等問題一一被駁回,後陷入了僵局,婷瑋提議大家從文學作品去思考,也許可以找出大家感興趣的內容,或是某個作者的可能性,一陣沉默之后,思潔再度提出歐陽脩,她認為從秋聲賦中可探討他的性格特色,且她私心對醉翁亭記非常有好感,怡妏與婷瑋在考慮過後也認為是不錯的選擇,於是便將對象更定為歐陽脩。
接下來是今天大家整合出來的資料: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買不起文具,母親「以荻畫地」教他識字。
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職,歷任知制誥、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但多次被貶,神宗熙寧四年(1071),以太子少師的身分辭職,歸於穎州(今安徽阜陽),次年卒,謚文忠。
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反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西崑文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說理順暢,抒情委婉,所做之賦也極具特色,有800多首詩流傳於世,取材豐富,亦是北宋著名詞家之一,收在《六一詞》和《醉翁琴趣外編》中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描寫愛情,與他在散文和詩中表現出莊重的儒者面目不同,詞情意纏綿,風流深婉。
著有《歐陽文忠公集》,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
全組A+
回覆刪除1.這份會商記錄能充分展現一種尋覓的過程中那種柳暗花名又一村的曲折感 而且具備經一事長一智的人生歷練意義 日後回顧相信你們必定深感不虛此一波折的 可喜可賀
2.然後請即刻展開 對歐陽修的生平與創作的交叉探索 很曲折複雜的
3.所有的成名都是複雜錘鍊的 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