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員:葉怡妏、呂思潔、楊琇雅、郭婷瑋
討論時間:2010.2.18
討論方式:MSN會議
內容:
這次討論中,琇雅提早離開,而婷瑋稍晚才加入。
這次我們針對歐陽脩的作品與生平來做討論。
仁宗景佑元年(西元1034年)范仲淹反對宰相呂夷簡對外割地求和、對內排斥異己的作法,就被誣告貶官,歐陽脩知道這件事後,非常憤怒,便上書進諫,卻因此得罪了呂夷簡而被降職。當時還有韓琦、杜衍、范仲淹等人一起被貶,奸臣們就誣衊他們為"朋黨",歐陽脩向來敢做敢當,仗義執言,便一不做二不休地寫了"朋黨賦",義正詞嚴地質問了「君子連朋立黨,何罪之有?」認為「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此賦傳到仁宗手裡,仁宗為他的大膽直言所感動,而賜他五品朝服,甚至說了「像歐陽脩這樣的人才實屬難得」。
在此節錄《朋黨賦》: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舊曆六年(西元1046年),歐陽脩參加范仲淹、韓琦等主持的"舊曆新政",得罪了保守權貴,便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貶至滁州。在滁州幾年,他不但沒有怨天尤人,反而自稱「醉翁」,寫下了有名的「醉翁亭記」。
在此節錄《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僊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章極其生動的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全篇將寫景、敘事、抒情熔於一爐。前人說它"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這是很中肯的。風格近似於韓愈,但不似韓愈奇險,而是用較為平易的字句來書寫,輕鬆爽朗且音韻流暢。結構精鍊,情感充沛,用了二十一個"也"字,使得文章讀來富有節奏。
在此不免要提一下「秋聲賦」,「秋聲賦」也是作於歐陽脩貶官時期,雖然被貶官,不過他悲秋之際,卻又寫出了新的體悟,給了秋天新的意向。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歐陽脩不耽溺於悲哀,灑脫的個性。
歐陽脩的文學成就很高,可以說是詩、詞、散文樣樣傑出。最後,就列出他寫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這是歌詠暮春的詞篇。主題在描寫深閨怨婦的愁苦心思及作者惜春的心情,同時也描寫了士大夫另一種生活情趣。「章臺路」是青樓妓院的代名詞,歐陽脩筆下有此題材,正反映了他生活的另一面。
文人風流自賞,偶爾走馬章臺,正可以點綴青春,彰顯人性。這些風流韻事,如果刻意隱瞞,反倒顯得矯揉造作。這首詞上闕從庭院深深,撩起當年遊樂生活的回憶,如今一切都已消逝無蹤。下闕描寫風雨中飄零的落花,那種留春不住,含淚相問的舉止正道出作者對際遇無常,難以挽留的一片癡情和傷心。
而我們在「縱囚論」中,看到了他率直的一面。〈舊唐書˙太宗紀〉記載:「貞觀六年十二月辛未,親錄囚徒,歸死罪者兩百九十人於家,令明秋末就刑。期後應期畢至,詔悉原之。」許多人將唐太宗此舉解釋為德政,並大大歌功頌德一番,但歐陽脩卻有不同的意見,並撰寫了「縱囚論」一文加以批駁。 文中採用問答形式,把當時社會的看法完全顛覆,立論本於人情,用語雖然平易,但卻極具說服力。
歐陽脩,有很多個面,我們看到了他可以為了朋友仗義執言,卻也看到了他是個走馬章臺,笑談風月的人。這位山水醉翁,為我們展現了多種層次的豐富人生。
參考書目及網站:
中國文學史演義 錢念孫著
中國文學參考史 劉大杰著
江湖小集 糸綠居士、雨非霏合著
網路展書讀
對資料的參考和運用很不錯二位全程參與的A+半途的A-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