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追蹤左丘明的蛛絲馬跡-- 國語

要研究作者當然要了解成書的整個風格、還有其表現的手法。
讓我們來看看,文中黑、粗體字的部分,是為作者奇特的表現手法。
你可以看到在國語中的作者是個不畏懼權力,不把”君王說”這類的權位主意放在文章中,從裏面的例子介紹中你可以看到,對話是貫穿國語這部有價值的歷史書的重點。稍後還有左傳的背景跟寫作風格,這兩部書到底是不是出自同一為作者手上,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去推敲,兩部風格相差有點遠的作品,還有作者的生平,從未詳加詮釋過,其中到底有什麼秘密呢?

《國語》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國別史。
關於它的作者,歷史上多有爭議。
唐宋以前,人們都認為是與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所著。如西漢時的司馬遷、東漢的班固、吳國的韋昭、唐朝的劉知幾等都持此說。按照他們的說法,我們可以得知《國語》的成書經過為:孔子作《春秋》後,左丘明為之作傳,即《春秋左氏傳》。後來,左丘明不幸失明(軼聞軼事),但他「雅思未盡」,根據傳注《春秋》時所剩材料,又「稽其逸文,纂其別說」,編著了一本《國語》。故《國語》又被稱為《春秋外傳》,《春秋左氏傳》被稱為《春秋內傳》。然而,唐宋以後很多學者對左丘明是《國語》的作者一事提出異議,現代學者中也有人認為《國語》是在戰國初年編輯而成,作者有待進一步考證。

《國語》記載史實的時間,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約西元前976年),下至韓、趙、魏滅智伯,共約500年間的歷史,但《國語》不是編年體,它是以國分類。
《國語》中《周語》排在最前面,內容也很豐富,它又和魯,齊、晉、鄭、楚、吳、越並列,所以又不像嚴格意義上的分國史體例。
《國語》記載晉國史事最多,內容最豐富,其卷數占整書的近一半,相比之下,其他國的記載就很簡略了,如《鄭語》,僅記載了桓公與史伯的對話。因此,有人將《國語》稱之為《晉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國語》與《左傳》之間的關係,有繼承,又有發展。
《左傳》記周王室事跡很簡略,《國語》則記有穆、恭、厲、幽、宣、襄、定、靈、景、敬十王的大事。為後代保留了研究周王室的寶貴資料。
《左傳》對齊桓公成霸業的歷史記載簡略,《國語》的《齊語》則專記管仲相齊的業績,對後人詳細瞭解齊桓公霸業形成之經過大有裨益。
《左傳》對越滅吳的記載略而不詳,《國語》的《越語》則用很大的篇幅,生動詳細地記載了越王勾踐如何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滅吳的歷史。
《左傳》記事,偏重於事件之原委,而《國語》則很注重各國貴族的言論。二者可相互參證,相互補充。總之,《國語》作為《春秋外傳》,確實可補《春秋內傳》──《左傳》之不足,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所以,司馬遷修《史記》時,將《國語》列為重要的參考書目。《國語》開創了以國分類的國別史體例,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陳壽的《三國志》、常璩的《華陽國志》、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吳任臣的《十國春秋》,都是《國語》體例的發展。

國語的寫作風格:《國語》的寫作風格以記實為主,注重客觀描寫,它不像《左傳》、《史記》那樣:在文中加「君子曰」、「太史公曰」以表明作者立場之類的評語,而是透過客觀具體的描述,讓讀者自己去細細品味,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國語》的原始資料來源不同,所以其文風也不很統一,透過各篇可以感覺到多姿多采的各地民風:「周魯多平衍,晉楚多尖穎,吳楚多恣放。」(崔述《沫泗考信錄‧錄錄》)

國語的內容:
《國語》以記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各國貴族言論為主,通過各有風格、各有特色的語言來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運,記載波瀾壯闊的歷史大事。用語言記史,生動、精練,為歷代所稱道。
《吳語》、《越語》記載吳越兩國鬥爭始末,從吳敗越,越王勾踐卑事吳王夫差,最後終於滅吳,如此大事,包括兩國最高層的謀略,大臣的勸諫,兩國外交、內政、戰爭以及人心向背等,大都是通過對話來表現的。除表現重大歷史事件外,作者還善於選取一些精彩的言論,用以反映重大社會問題。如《周語》「召公諫弭謗」一節,提出了統治者如何對待民間輿論的問題,對那些專制霸道,妄圖用高壓手段壓制來自人民的批評的統治者提出了嚴正的警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這一著名論斷也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中開明之士的重民思想。《國語》中的《魯語》,記載孔子的言論,含有儒家的思想;《齊語》記管仲談霸術,含有法家思想;《越語》記范蠡尚陰柔,功成身退,帶有濃厚的道家思想。因此,《國語》又是古代思想史研究的資料來源。《國語》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以其縝密、生動、精練、真切的筆法,在歷史散文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1 則留言:

  1. 很好但如果能作橫向的也就是相關的社會背景作為陪襯才會更吸引人,任何事物都是需要陪襯才會引人注意

    回覆刪除